搜索

歷史

歷史

來看看函館歷史的概況吧。如果可以理解函館是如何發展成為現在的面貌的話,這趟旅行也會更有樂趣呢。 *

1.陸連島的形成,繩文人的居住地

函館山遠古時期曾經是一個小島 **

函館山曾是太古時期由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島。在這之後,島跟半島之間形成了砂洲,約在3000年前演化成中央部分較窄的獨特「陸連島」地形。現在的主要市區街道就坐落在此砂洲之上。

據考證約從5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地居住。在市內保存著出土過 國寶中空土偶的南茅部地區遺跡等各種「 繩文遺跡 」。

2.與原住民族愛奴的鬥爭,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

18世紀末期函館至根室周邊的沿岸圖 *

約在14世紀,從本州渡海而來的人們開始居住在函館山麓等地。當時,被稱作蝦夷的北海道原住民愛奴佔有優勢,與來自本島的新移民和人之間曾多次發生衝突。

到了17世紀,俄羅斯人從北方到來,在樺太與千島等地的勢力逐漸擴展。除了定居在此的愛奴族的從屬問題以外,與俄羅斯之間的勢力範圍劃分等,對於當時的幕府來說都是頭等大事。

3.函館開港,西洋文化的流入

「培理航海記中」的函館港 *

1854年,幕府與美國使節培理簽訂開國條約,將箱館跟下田設為通商港口。培理率領艦隊來到時,曾讚譽函館是「世界最棒的港口」。

開港當時的幕府,出於對外交及防禦上的考量,將當時統治函館的役所遷移到了內陸地區,也就是西洋式 星形城郭之五稜郭

伴隨著通商條約的簽訂,1859年橫濱、長崎等地也陸續開港,與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歐諸國間開放貿易。因此,外國商人頻繁往來,西洋文化也隨之湧入,這些都是決定日後函館市景的重要因素。

4.函館戰爭,新政府對北海道的開拓

1869年初夏的函館戰爭 ***

1868年,垮台後的江戶幕府餘軍將五稜郭佔為據點,與明治新政府軍隊間的戰事在此展開。幕府餘軍包括原新撰組的土方歲三及原幕府法國軍事顧問布呂奈大尉當時也參與其中。在經過了函館灣海戰與市區陸戰後,最終新政府軍獲得了勝利。

在這之後,明治政府將函館做為開拓北海道的前線基地,開通了與青森之間的定期航路,由此推進了函館港近代化的發展。

5.邁向近代都市的第一步

1882年整改後的函館市街道 *

1879年,在當時的英國領事尤斯登的號召下,設立了日本都市公園的先驅-- 函館公園 。並在1889年開設了當時日本的第二個自來水設施。

在市內設立了外國人居住地,元町附近有基督教女子學校、教會,基坂則有區役所、警察署、海關,在大馬路(現在的電車道路)上還有銀行跟大型商店等等,函館山麓處處可見熱鬧繁華的景象。

6.青函聯絡船(渡輪)開通,北洋漁業的基地

描繪有聯絡船之棧橋的1913年城市面貌圖 *

1908年,連結本州與北海道的 青函聯絡船 開通,函館成為了北海道的大門。而後,1920年代開始發展北洋漁業,作為眾多大船隻的出港地,函館迎來了未曾有過的繁榮。

1933年人口數超過了20萬,成為國內第九大都市。這個時期,在面向函館港一帶建起了巨大的倉庫群(現在的購物觀光地-- 金森紅磚倉庫 )。.

7.接二連三的大火與復興

1934年大火的受災圖 *

函館因為從海面吹來的強風以及水利不便等原因,曾發生多次大火。在經歷了1878、79年燒毀大半市區的火災之後,函館山麓的坡道改為直線並拓寬了道路,這個區劃一直延續至今。

1907年的大火造成約1千人死傷,再次燒毀了市中心的大半。不過在保有經濟實力的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實現了復興計畫。 舊函館區公會堂, 舊相馬古宅, 舊英國領事館, 羅馬天主教堂 哈利斯特斯東正教堂等大部分函館現存的歷史建築物都是在這次大火之後興建而成的。

1934年的大火死者超過了2千人,市區一半以上受到災害波及。大火後的復興計畫中相當嶄新的做法,就是在市內各處縱橫設立最大寬度為55公尺的防火帶。現在,從函館山頂上可見的市區大規模綠化帶即為當時的防火帶設置區域。

8.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觀光都市

描繪1948年之函館的觀光用鳥瞰圖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階段函館遭到美軍空襲,大部分青函聯絡船(渡輪)被擊沉。當時的函館山雖然建有軍事要塞,但幾乎無力抵抗美軍的攻擊。

戰後,函館發展成了觀光都市。函館山頂纜車開設於1958年,市區的夜景跟拿坡里、香港兩地並列為世界三大夜景,吸引了眾多觀光客前來觀賞。1964年 五稜郭塔 完工,燈塔俯瞰可將五稜郭的星形壕溝一覽無遺。

1998年,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 「青函隧道」開通。2016年3月,經由青函隧道通行的 北海道新幹線 開業,達成了約四小時即可從東京抵達函館的陸路便捷之旅。

  • * 函館市中央圖書館收藏
  • ** ©函館山纜車株式會社
  • *** 市立函館博物館收藏